学习十七大报告专稿
||基于乡村调查考察的什么时间认识
关于城乡统筹进步问题,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里说:要“统筹城乡进步,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”。大伙或许会有一些疑问:假如翻开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《人民日报》就会发现,有一篇关于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》的社论,六十年代初《人民日报》还有文章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。隔了40年,又讲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,到底不同何在?当时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和今天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虽然口号一样,但在实质上是不一样的。
40年后重提新农村建设,新意何在?对这个问题,大家需要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体制谈起。城乡二元结构从古就有,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把城乡二元结构规范化了,城乡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年代才有些。举例,东北人的老家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都来自山东,山东人过关到了东北,当时有城乡二元结构但没城乡二元体制。山东的城里人到了东北农村,可以租地、种地、建房屋,山东的农民假如到了东北的城市中可以做学徒、做工人,也可以租房、买房、建房、门店经营,都可以。城里人想到农村就能到农村,农村人想进城,也行。当时,城乡之间没二元体制,只有二元结构。从计划体制打造之后,户口一下子分为两种:城市户口、农村户口,如此城乡二元体制就形成了,城乡生产要点的流动就被隔绝了。如此一来,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打造起来了。
为何当初提出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,是为了巩固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,就告诉农民,你们就安心呆在农村吧,我给你把农村建设好,你不要做“盲流”,就是未按计划的盲目流动。有计划调你去做工就去,不然就呆着。当时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进步的需要。